爱读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爱读小说 > 大唐好圣孙! > 第一百五十七章 苦一苦老李(六千字求月票)

第一百五十七章 苦一苦老李(六千字求月票)

  第一百五十七章 苦一苦老李(六千字求月票) (第2/2页)
  
  说话之间,李象的小手也不是很老实,没事儿就摸摸被褥,又掀掀锅盖看看吃的都是什么。
  
  虽说是有些贫苦,但总归是能够活下去。
  
  唐初的税收政策,实行的是租庸调制度。
  
  大概就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闰年加二日,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
  
  总体而言,“纳绢代役即为庸”,也叫“输庸代役”。
  
  国家若需要其服役,每丁服役二十天外,若加役十五天,免其调,加役三十天,则租调全免,通常正役不得超过五十日。
  
  若出现水旱等严重自然灾害,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赋役全免。
  
  制度不夺农时,合理解决就业问题——当然也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制度。
  
  而租庸调破坏的原因是因为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是要配合均田制的,其后均田制破坏,租庸调亦不可行。
  
  均田制的破坏,不仅仅是因为人口的增加,更离不开李治和武则天这一对夫妻的努力。
  
  租庸调的本质,就是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按照人丁收税。
  
  而由于土地兼并得不到抑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故而使农民无力负担,只能大规模逃亡,形成恶性循环,最终租庸调、均田制一起崩溃,带动府兵制也随之彻底崩溃。
  
  但现如今还有问题在于,地方豪强或者世家大族的佃农,租庸调是实行不到他们头上的,这就导致了许多农民宁可将土地和自己卖给豪强或者世家,被收高一些的租子,也不要自己耕种土地。
  
  而当朝廷发现自己可以直接获得赋税的自耕农大量流失的时候,它最简单的解决方式就是对剩余的自耕农抽更重的赋税,如此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多自耕农依附于豪强,则朝廷越缺钱、税就越重;税越重,农民越纷纷于依附豪强。
  
  当然世家大族和豪强也不是什么大善人,虽说是佃农,听起来有点那么个尊严,但实际上,上缴的地租跟欧洲封建主下面的农奴差不太多。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每当遇到灾年,农民就非常容易破产,进而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索。
  
  李象当然明白这个道理,这是封建王朝难以避免的事情。
  
  只要生产力依旧限制在古代的条件下,这就会成为一个死循环。
  
  所以现在趁着老李还在,不如苦一苦老李,好处百姓拿,让他背点世家大族和豪强当中的骂名,推行一下摊丁入亩。
  
  不再按人丁征税,而是从田地里征税。
  
  在老人家聊了许多,李象又流窜到好几个村庄考察,基本上都大差不差。
  
  “天色已晚,不如去县里休息吧。”李象提议道。
  
  “也好。”段瓒终于松了一口气。
  
  眼见着这位郡王真的是和别人不客气,小手也是真的不老实,碰到炕就摸,见到被褥也要看看薄厚,锅盖都得掀起来看看平常吃的是什么,人家给什么吃也都来者不拒,他心理压力很大的好吧。
  
  其实这也是李象下基层的时候养成的习惯,总不能拒人民群众于千里之外吧?都形成肌肉记忆了,到了大唐还没板过来。
  
  文登县还挺繁华,甚至不比朔州城要差,很难想象在这么一个较为偏远的临海地段,竟然能有这样繁华的县城。
  
  一路上溜达来溜达去,到了客栈的时候都已经是酉时了。
  
  现如今不是饭点儿,故而客栈当中人也不是很多。
  
  其余的玄甲军都被李象打发走去其他客栈小住,李象自己就带了几个人。
  
  带的人太多的话,一是客栈住不开,二是……不太像正经人。
  
  李象随便点了几道菜,等到菜上齐之后,李象便扯住小二攀谈。
  
  小二看李象非富即贵,也不敢拒绝,再加上他本身就比较健谈,所以便站在一旁和李象聊了起来。
  
  “小二哥,我看这文登县如此繁华,都快赶上京畿道的大县了。”李象夹起一块鱼肉,笑着说道。
  
  “谁说不是呢,小公子有所不知。”小二连忙答道:“文登县能有如今这番繁华,还要多亏县尊。”
  
  “哦?”李象来了兴趣,这一路上,可没少听人夸赞县令冯清。
  
  若是那些个豪强世家之人夸赞,李象肯定不会当回事。
  
  毕竟世家大族之人嘴中的好官,和百姓眼中的好官不太是一回事儿。
  
  但现如今,夸赞的话语是出自百姓之口,这就不得不让李象重视了。
  
  小二开始讲述冯清的过往,冯清是武德五年考中了明经科,和历史上第一位有迹可查的状元孙伏伽是同一年参加科举的。
  
  从武德六年授官以来,冯清便一直在文登县任县令,一直未曾升迁。
  
  冯清刚正不阿,对待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并且判案秉公执法,县内百姓多称他为冯青天。
  
  并且从武德七年开始,冯清便在县内兴办官学。
  
  建学堂的钱,从县里出,而老师的工资则全靠学生的束脩。
  
  教师都是寒门子弟,冯清在政务不忙的时候,也会亲自过来授课,给学生们讲一讲时务策。
  
  关于县内的官学,朝廷倒是并没有明文规定,但地方上的确是有官学的,只是限制在州一级的行政单位。
  
  他太爷爷李渊在武德元年,便已经下令制定州、县官学的学生员数,同时还根据各个地方行政区划的不同,对地方官学的学生员数做了更进一步的规定。
  
  在各地方上,教学人员的名称与中央相同,但由于地方行政区域大小不一,品秩、人数上也会有一些细微差异。
  
  像是行政区域较小的下州,则仅有经学博士、助教及医学博士各一人,官职则均为九品下。
  
  所以这县内的官学,全看县令到底办不办事。
  
  正所谓再穷不能穷教育,对于冯清的觉悟,李象还是很肯定的。
  
  至于说明经和进士……李象觉得真没啥区别。
  
  虽说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但进士也不过是加考一份诗赋,本质上来说对于治国安邦并没有什么作用。
  
  无论是明经还是进士,都要考时务策,这才是最重要的地方。
  
  “既然县令如此有能力,为何一直得不到升迁呢?”李象又问道。
  
  小二嗨了一声,瞅瞅门外,又看看李象,摇摇头道:“不能说,不能说。”
  
  “就说一下又有何妨?”李象笑着问道。
  
  小二还是摇头道:“有些话不能乱说,我也只能告诉你们到这里了。”
  
  他越这么说,李象越是好奇。
  
  但毕竟嘴长在人家脸上,李象也不能强行命令人家说出来。
  
  其实他在心里也有了眉目,无非就是这县令不合群,更不是世家大族出身,所以一直被排挤在外。
  
  然而终归是明经科出身,同年一同科考的人也在京中任职,打压归打压,但也没人张罗给他排挤下县令的位置,就一直在这个位子上,一困就是二十年。
  
  官场上讲和光同尘,不合群肯定就是这个下场。
  
  第二天早上,李象起了一个大早。
  
  吃惯了福宝做的美食,这偏远州县的东西,还真是有点难以入口。
  
  尤其是那鱼汤,腥了吧唧的……
  
  话说回来……登州临海,倒是可以发展一下捕鱼业。
  
  身为登州都督,李象觉得怎么着也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带着登州百姓发家致富,奔向小康才是。
  
  至少也得让每家百姓都能喝上鱼汤。
  
  靠海不止可以捕鱼,还可以晒盐。
  
  捕鱼加上晒盐,捕捞上来的鱼自然也有了保存和运输的办法。
  
  用晒出来的盐去腌制咸鱼,这咸鱼不仅耐保存,更是盐分和蛋白质。
  
  在这个年代,盐分和蛋白质可都是稀缺的好东西。
  
  不仅如此,更要研究研究海带等好东西,靠水就吃水嘛。
  
  这一切,还要等他彻底收拾了登州官场,编练水军之后才能实现。
  
  至于这个冯清,李象觉得可以争取一下。
  
  稍微提拔一番,用在手头给登州官场来一点掺沙子震撼,应该会很顺手。
  
  鱼汤只喝了半碗,李象就实在受不了那股子腥味儿了。
  
  他想了一下,本着不浪费的精神,把鱼汤递给了一旁的李卫。
  
  李卫倒是来者不拒,虽说是最近在东宫享受起来了,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但终归是没忘本,一碗鱼汤吃得是唏哩呼噜。
  
  吃过早饭,李象便打算去县学看一看。
  
  李象这边在考察,权万纪那边也收到了登州州衙对于治下四县县令的考察报告。
  
  清阳县令刘典誉与廓定县令宋禹臣,在报告上是优等的评价。
  
  而文登县的县令冯清,则是十分显眼的次等。
  
  权万纪将报告放在一边,开始给李象写信,并抄录报告评语。
  
  (两更并在一起了,实在是烧脑细胞……)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