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奥斯曼入场 (第2/2页)
你贪污受贿,不就是为了敞开了花钱享受么?
好,那就从你的日常开销开始查!
你收受贿赂不好查,你花钱总能查到吧。
如果敢贪不敢花,那贪那么多钱有什么意义?
这总应该能解决贪腐问题吧。
于是,诞生了大量的洗钱途径……
然后,贪官们开始将金钱挪用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乃至在国外购置大量资产!
…………
果不其然,亚里士多德政府的‘高义’举动,顿时让很多地方军阀们放下了抵抗的心思。
说白了,他们拥兵自重不是真的想要打一场轰轰烈烈的内战,作为既得利益者,谁不想要把这份富贵安安稳稳的享受下去,传给子孙后代?
真要是打起来,怎么看都是荣誉军团的赢面大啊!
能成为一方军头的,大部分都不是脑子发热的蠢货,面对英国人的政治诱惑,纷纷婉拒,开始响应雅典政府的号召。
大家人人有官做,亚里士多德看起来也比较和善,为什么还要打一场失败概率很大的内战?
只要交出兵权,再差的军头也至少能混个地方警察局局长啊!
这可是一座城市的警界老大!
有了第一个放下兵权,被妥善安排的军头后,其他军头纷纷效仿。
那些军头的兵也开始进入筛选阶段,亚里士多德政府先是对士兵们的参军意愿进行了调查,不愿意当兵的可以立刻回家!
武器装备要上缴,上缴的士兵可以领一笔安家费回去。
一切安排的都井井有条。
伦敦政府看到这一幕后,只能无奈放弃在希腊地区搞事情。
伦敦政府本就没有对掀起希腊内战抱有太大希望,原因很简单,亚里士多德在希腊的名望太高了!
而且亚里士多德没有什么黑历史!
如果是李维使用这种安抚政策,那些地方军阀保证一个个都拼死捂住自己的兵权,绝不会交出枪杆子!
这时候,就体现出一个领袖个人信誉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从政以来维持的个人信誉形象,在这一刻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没人认为亚里士多德会翻脸不认人,推翻他给出的优厚待遇。
对于那些想要继续领兵作战的地方军阀,亚里士多德甚至给他们在新成立的希腊国防军中安排了职务,军衔都跟他们原本的军衔平级,没有任何下调!
这可真是仁至义尽的举措,得到了那些希腊军头们的一致好评。
不过,亚里士多德政府一直坚持希腊共和国的完整性,杜绝军队中出现山头主义和分裂主义,所以没有将那些军头的老部下都划入他们麾下。
希腊的地方军头们也没有那么大的奢望。
希腊共和国能这么顺利的完成军制改革,收编地方军阀武装,跟希腊共和国还没有掀起过内战有很大关系。
内战这东西很邪门,有了第一次就会有无数次,没有第一次的话,大家就能坐下来好好谈。
亚里士多德政府愿意分出来权力给大家分享,还掌握着军力优势,自然也就没人想要坚持内战。
当然,这跟希腊共和国的国际形势不咋地也有很大关系,希腊可是一个欧陆弱国,如果这时候打内战的话,无论是反法同盟还是神圣同盟,都有可能趁虚而入,将希腊再次变成一个附庸。
亚里士多德最让希腊将军们服气的是,他一直坚持着希腊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政治原则!
当然,也可能是那些希腊将军们看到大势已成,此时开启内战当叛国者,只会被第一个消灭掉……
短短几个月的功夫,亚里士多德政府就收编了所有的地方武装,并改编出来十万希腊共和国国防军。
十万希腊共和国国防军拥有上百门各式野战用火炮,近万名各类骑兵,在欧洲大陆上也算是一支不俗的力量了。
而这十万希腊国防军,则是亚里士多德政府能做到的极限,再多的话就会让希腊陷入到经济危机乃至粮荒(大量青壮离开土地粮食就会减产)。
然而,在一切都在计划中有效进行的时候,一个噩耗传入维也纳的皇帝办公室中。
1802年中旬,刚平定亚美尼亚叛乱不久的奥斯曼帝国,在英国人的唆使下,暂时放下了与俄罗斯帝国之间的仇恨,加入到第四次反法同盟中!
这一刻,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成为了罕见的盟友!
两位世仇国家都能成为盟友,由此可见李维政府建立的神圣同盟的扩张,对欧陆各国的压力有多大!
不光是伦敦政府,欧陆所有的国家政权都有一种感觉,如果第四次反法战争李维政府再次赢得胜利,恐怕整个欧洲都会沉沦在李维的征服阴影之下。
第四次反法同盟各国将这次战争,称之为从暴君手里拯救出来的光荣战争!
奥斯曼帝国加入到第四次反法同盟中,倒是让李维政府建立的神圣同盟变得名副其实起来。
当然,此时欧陆反法同盟国的拼命宣传下,李维已经成为挟持教皇,背弃上帝的叛教者,神圣同盟在反法同盟各国的民众眼里,一点都不神圣……
至于奥斯曼帝国加入到第四次反法同盟中并向神圣同盟诸国宣战,则被反法同盟各国宣传为领土纠纷。
归结到暴君李维的扩张已经触及到奥斯曼帝国的底限,所以奥斯曼帝国才开始跟暴君李维狗咬狗……
敌人的敌人可以是盟友的道理,大多数人还是明白的。
更何况,欧陆局势发展到今天,宗教的影响力已经远远不如政府的宣传力度。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为何能控制白人的精神世界?
因为宗教掌控了教育权和舆论权!
然而,现如今这两大权力早已被欧陆强国政权夺回,普民义务教育对教会学校垄断的教育权差不多是釜底抽薪般的打击!
报纸的出现,更是让政府可以直接插手社会舆论管控!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