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爱读小说 > 大乘妙法莲华经 > 第43集《妙法莲华经》

第43集《妙法莲华经》

  第43集《妙法莲华经》 (第2/2页)
  
  黄昏的时候,师徒俩就慢慢回寺庙。快到的时候(一般当然是两个要一起进去),他师父却先进去,把门关起来,把一休和尚关在外面。一休和尚不知道为什么把他关在外面,就坐在阶梯上等,等等等……从黄昏等到天黑。天黑以后他师父就把山门打开了,探头出去说:“一休!你看到什么?”一休和尚说:“天黑了,我什么都看不到。”他师父说:“还有呢?”一休和尚回答不出。他师父就很生气,又把山门关起来:“什么都看不到,你这七天禅白坐了!”后来一休和尚一想,欸,他说:“师父!我知道了!”他师父又把门打开来。他说:“我虽然天黑了什么都看不到,但是一切都在。”
  
  注意!一切都在。白天的景观跟晚上的景观差别是,一个看得到,一个看不到。但是诸位!山上的景观到了晚上还在不在?当然在!青山依旧在,只是没有照亮而已。
  
  一切都在!这是关键。我们现在是一个黑暗的真如本性,但是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信解。
  
  诸位!请你从今以后不要老是觉得你业障深重。对,没错!我们从因缘角度,在修皈依的时候是业障深重。业障深重是从因缘所生法的假名、假相来安立的,其实你回归到本性的时候,你要肯定自己。所以佛法有否定门跟肯定门。修皈依你要跟阿弥陀佛修皈依,当然你不能说我跟你一样。修皈依的时候谦卑一点:我业障深重,弥陀万德庄严,我皈依阿弥陀佛。但是你要往生的时候就当仁不让了:极乐世界是我心中本具,所以我用我本具的一念心性来忆念弥陀,所以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自然感应道交。所以念佛的时候是谦卑,往生的时候你要肯定你可以往生。
  
  所以诸位!你在实法跟权法的操作要非常的灵活。从权法的角度,落入因缘所生法,那我是业障深重,但是你回归实法的时候你要当仁不让。所以诸位,你现在有两套方法:一个是权法,权法妙,落入因缘所生法,我们是一个业障凡夫;落入真实法,我们跟诸佛是同一个真如本性,叫做名字即的真如本性,名字即的大白牛车,所谓的“一切都在”。
  
  这就是我们把前面佛陀讲的三车一车之间的相互的对接关系做一个说明。
  
  寅三、述叹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佛陀对于舍利弗的回答表示非常满意,讲了两句话,你回答得很好,回答得很好。正如你所说的,这个长者为了救拔诸子远离三界的火宅而先以三车作为引导,这个事情是不虚妄的。因为他们的确是远离火宅了,这种功德是不虚妄的,是事实。
  
  癸二、合法子一、合总喻;子二、合别喻
  
  前面是一个譬喻,这以下合法里面分两科。第一个“合总喻”,合前面的略说。
  
  子一、合总喻
  
  看经文。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先把经文消释。
  
  舍利弗!作为九法界导师的如来,他教化众生的过程“亦复如是”,就跟长者去救三界火宅中的诸子的道理是一样。为什么呢?佛陀作为一切世间的慈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有三大功德:
  
  第一个,断德圆满。什么叫断德圆满呢?“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怖畏指的是烦恼障,一个有烦恼的人他心中会怖畏的;衰恼是报障,衰恼就是老病死的障碍;忧患指的是业障,就是众生有这个生死业力,所以在人事当中,业缘的牵动,往往不得自在。而佛陀能够透过空性的智慧,断除烦恼障、业障、报障以及他的根本的无明惑。这个无明惑,简单地说就是有所得的攀缘心。烦恼、业力跟果报,都是取相攀缘所造成的,这是根本。而且是“永尽无余”。佛陀断德圆满。
  
  第二个,佛陀的智德圆满。他不只是修空观,佛陀因地修假观,一心三观里面的假观,成就无量的知见。这个是佛陀的实智,成就一心三观的智慧,而且是十力、四无所畏,有大神通力跟大智慧力。这个前面都是讲真实智。而且更重要的是佛陀面对众生的时候,还有方便智慧波罗蜜,佛陀有权法,有三乘的权法。这个是赞叹佛陀的智慧。
  
  这以下讲恩德圆满,大悲心。“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佛陀的智慧最关键是“常无懈倦,恒求善事”。这个大悲心在大乘佛法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衡量一个菩萨的水平不是看智慧而已,得看你的大悲心。
  
  这个大悲心有两个观察点:在地前,初地之前,看一个人的大悲心,看主动跟被动,就看得出这个人是智增上还是悲增上。你看有些人度化众生是主动积极的,为诸众生不请友,这种人基本上大悲,悲增上菩萨。在初地之前的智增上菩萨相对保守,他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在修学解脱,自身的解脱。但是他也不是没有大悲心,但是被动,他有因缘碰到了,他也是会出手。所以在地前的慈悲心,有主动被动的差别。
  
  那么地后,初地以后就没有所谓的被动了,初地以后的菩萨都是主动积极的。因为他开始怎么样?他从般若道入方便道,他就是要跟众生结缘,因为他开始要创造国土了,国土就是要有眷属。那么初地以后的指标是什么呢?就是你这个菩萨休不休息,这个就是所谓的无功用行,就八地了。八地之前,这菩萨虽然主动积极,他是要稍作休息。菩萨有时候累了,他回到大白牛车的垫子上躺一躺,入真如三昧,入无分别智,让自己的身心休息一下。在经典上说,尤其是前半段在凡夫位的时候走声闻乘的回小向大的菩萨,就算他入了地以后,他都有一些习气,他要暂时休息,他有时候入这个真如三昧休息一下。到了八地,“无功用行我恒摧”,八地菩萨没有休息这件事情,他不需要休息。这个就是普贤之德,“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所以当一个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已经到了不休息。你听到不休息,你大概就知道他的档次是八地以上了。八地以上,叫做“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当然佛陀那没话说了,佛陀的大悲心肯定是无作妙德,圆满了。
  
  那么佛陀是透过长时间的断德、智德、恩德圆满以后,才受生于三界火宅当中。那么他为什么受生呢?为“度化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离开三界的果报跟调伏内心的烦恼,还有“愚痴闇蔽,三毒之火”,最后再教化他成就无上菩提。
  
  这段经文的重点在说什么呢?合“长者喻”。首先我们要知道佛陀的真正的身分,这很重要。就是说,佛陀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而不是声闻人所认知的:佛陀跟我是生死业力凡夫,他是来到人世间以后才成佛的。这有很大差别。差别在哪里呢?在于它影响到:佛陀施设的三乘,结果三乘人成就涅槃以后佛陀却说没有三乘、只有一乘,这个地方到底有没有虚妄!关键就在这里了。
  
  如果佛陀一开始就知道全盘的情况,就是佛陀先“为实施权”,再“开权显实”,他一开始就有一种全盘的布局,佛陀没有虚妄。因为不乖本心,这一切都在佛陀掌控当中。他一开始就知道,我必须要先这样做、再这样做,那佛陀没有虚妄。如果佛陀一开始是为实施权,后来后悔了,本来给你三车结果他后悔,他否定三车,最后给你一车,那佛陀有虚妄。
  
  那么关键在哪里呢?关键就在于,佛陀出世的时候他准备好了没有?他有没有资格看到事情的全貌?这样懂吗?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确认佛陀的身分,才知道佛陀今天答应给三车而没有三车到底虚不虚妄。就是,佛陀已经是智德、断德尤其智慧圆满了,佛陀施设方便跟最后开显真实,这是早在他的规划当中,所以他没有虚妄。蕅益大师讲,“不乖本心”,他没有违背他最初的心意,他没有欺诳。就是你这个人本来就应该这样做。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看佛陀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到底有没有虚妄,重点是要看佛陀一出生的时候、他在教育弟子的时候,他准备好了没有。其实佛陀是准备好了再来度化众生的。所以这个地方跟后面有没有虚妄是有关系的。那么这一点先确认佛陀真实的身分,是从本垂迹,佛陀是从圆满的法报二身而变现一个丈六的比丘相,这个是没有虚妄的。
  
  子二、合别喻分四:丑一、合长者见火喻;丑二、合舍几用车喻;丑三、合等赐大车喻;丑四、合无虚妄喻
  
  这个地方讲,佛陀您为实施权、开权显实没有虚妄,那您为什么要为实施权呢?这以下说明他的理由。
  
  丑一、合长者见火喻
  
  这地方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着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
  
  我们看《法华经》,前面〈方便品〉说,其实佛陀刚开始他到人间,第一个想法是要使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陀当然希望众生修行的时间越短越好,哪一个佛陀会特地把时间拉长呢?所以,按照佛陀自己的心意,他是希望直接把一念心性、一心三观的实法告诉你,莫向外求!你只要在一念心性里面修空假中三观,你就能够了生死,就能够直接成佛。捷径!
  
  但是这地方出现了变化,我们看佛陀看到了什么。
  
  第一个,“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佛陀的本意是要让众生马上成佛,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佛陀看到众生进入了五浊恶世。三界火宅,就是这个果报火烧得特别厉害,这个生老病死的因缘特别的炽盛,报障。
  
  第二个,“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不是只有报障而已,众生对于这个果报体还特别的爱取,生起爱取的烦恼而产生了烦恼火。这个果报生起烦恼,那个烦恼一直烧,久了他就付诸行动,就开始造业了,就变成业障之火。所以由这个业力,贪着追求故,今生受种种的痛苦;来生受地狱、饿鬼、畜生之苦;即便生到人天,还有贫穷困苦。诸天好一点;人世间,你得到人的果报不容易,但是你要是过去生有悭贪的烦恼罪业,还是贫穷困苦。或者爱别离苦,诸天的痛苦最厉害的就是爱别离苦,所以诸天临终的时候保持正念的非常少。而且更可怕是诸天有神通,诸天在死亡之前,他大概就知道他要去哪里了。
  
  你看帝释。帝释他福报享尽的时候,就知道他来生要投胎到乡村的一只猪,猪的母胎。还好他是有相信三宝,赶快跟本师释迦牟尼佛修皈依,然后才避免了这次投胎。所以天人对于爱别离苦——就是他已经习惯了那种快乐的诸天的眷属,突然间有一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天女不搭理他,身体开始发臭了——他内心的挫折感是非常严重的。这是爱别离苦。怨憎会苦,诸天也有这个怨憎会苦,因为阿修罗一天到晚跟诸天打仗,有时候打赢,有时候打输,就是他不欢喜的人老是跟他斗争。“如是等种种痛苦。”
  
  佛陀本来是充满了理想,要来让一切众生马上成佛,但是从现实的角度,他看到了众生有三种火:果报火、烦恼火、业力之火。这是第一个,他看到了。
  
  第二个是佛陀看到更可怕的事情。看第二段。
  
  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佛陀看到众生落入了惑业苦的循环,而且众生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内心一点都不在乎,他在乎的是内心各式各样的游戏。这个游戏就是说,它本来是假的,但是凡夫弄假成真。我们前面说过,这个游戏就是取相惑,众生各取自己的相状。你看一天到晚喜欢财富的人,他心中就打那个财富相状的妄想,他什么都不怕。你说这个人:你追求财富,你可能会去坐牢,或者会怎么样。他什么都不怕!就是他这种游戏以后,就造成了“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他对于自己身处三界火宅,没有智慧去观照,所以“不觉不知”;对于来生的痛苦果报,也“不惊不怖”;也“不生厌离”想,“不求解脱”,只是在三界火宅当中“东西驰走”,辗转地轮回。就是忏公师父经常说的: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乃至生生世世如此——“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这个是最严重了。就是说,你要知道怕、知道觉悟,你还有救。而你面对这个三界火宅,什么都不知道怕!
  
  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就怎么样?看第三段。
  
  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佛见此已”,佛陀是见到两件事:见到三界起火了;第二个,众生处在颠倒妄想当中。看到这两件事,“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而以无量无边的大乘的法乐,“令其游戏”。
  
  前面的长行文,诸位你还记得吗?佛陀来到人世间,看到三界起火、众生不觉不知,佛陀是“生大惊怖”啊。你还记得吧?前面的经文是这样子的,是非常担忧的,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要“为实施权”。因为第一个,情况非常的急迫,这个火宅已经烧了,它已经不是一个太平盛世了。你要是说你投生在人寿八万岁,太平盛世,大家受持五戒十善,烦恼障、业障、报障没那么重,你慢慢修都可以。这个三界火宅非常厉害,而众生的善根又薄弱,又不知道怕!
  
  在《大毗婆沙论》讲一件公案说,说是有一个人,他跟三个人结下非常深的冤家,但是这个人他躲起来,躲在山洞里面。这三个冤家找不到他在哪里,就不得其便,所以这个怨恨就不断累积、不断累积。后来这三个人就想办法,说我们要找他报仇,他老躲在山洞也不是个办法,我们用各式各样的声音跟影像把他给调出来,从山洞调出来。三个人就创造很多美好的音声,现出美好的影像,就把这个人从山洞里面调出来,这三个冤家就把他给杀死了。
  
  这比喻什么意思?我们一个人会生长在五浊恶世,这是长时间烦恼跟业力的积累。我们入减劫以后,大家的烦恼业力其实越积越多。所以五浊恶世是怎么回事?就是众生的共业,烦恼业力的共业。就是说,会在五浊恶世投胎的人,他的福德力差,烦恼都比较粗重,就是这个人的标准刚好做人而已,刚好到达做人的标准。也就是说,他今天本来是躲在山洞,他没有投胎之前什么事都没有;一投胎以后,烦恼、业力、果报三个冤家开始找他了,就三种火烧起来。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要为实施权。就是,第一个,三界火宅;第二个,众生欢喜游戏。所以对众生来说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内有颠倒妄想,外有三界火宅。佛陀这两件事都看到了,所以佛陀进入了深思,应该怎么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