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集《妙法莲华经》 (第2/2页)
前面的“坐法空座,着忍辱衣,入慈悲室”,是迹门的。这个地方是本门的,最后一品。
就是说,你如法地修学内观的智慧,安住清净心,观照十如是,最后发起菩提愿,有四种功德:
第一个,得到诸佛护念。诸佛为什么护念你呢?蕅益大师解释,因为你跟佛陀走到了同一个家里面,就是得到同体法性的加持。诸位!你学《法华经》以后会有什么差别,你知道吗?当然你可能往生,那更好;即便你不修净土,即便你不往生,你未来会生长在佛陀的世界(后面会讲),因为你提早进入佛陀的知见。
也就是说,你作为一个乞丐,不是赶快去赚钱,而是先回家。你等于是直接进入佛陀的家,“真是佛子”。本经说了,就是说你修《法华经》,乃至一念的信解,佛陀赞叹你:“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你是佛陀的真实的儿子。我们是佛陀的儿子,但是现在是怎么?在外面流浪的儿子,没有回家的儿子。你学完《法华经》以后,是一个回家的儿子。所以能够得到诸佛护念,你生生世世生长在佛陀的这种摄受的因缘。
第二个,植众德本。你能够历事炼心,通过假观能够积集广大的资粮。
第三个,入正定聚。你能够观照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有这种智慧的善根。前面的植众德本偏重福德力,这个入正定聚表示是我们的善根力。
最关键的是下面这句话:“发救一切众生之心。”你很自然地发起菩提心,很自然。
我说实在,诸位!你现在听《法华经》,如果你把《法华经》听完以后,经过四年或者五年听完以后,我建议你做一件事情,你再去受一次菩萨戒。再受一次菩萨戒,你会发觉,你发的愿跟你之前什么都不知道所发的愿是完全不一样,你得到菩萨的戒体也不一样。你以前只是叫做善念,“众生无边誓愿度”,反正师父叫我发我就发。但你再受戒的时候所发的愿,是从内心的观照而发动出来,那是坚定而圆满的力量。
《六祖坛经》有一个公案,说是南岳怀让禅师去参访六祖大师。怀让禅师其实那个时候学过唯识、中观的大乘的思想,但他觉得有点不究竟,就去参访六祖大师。六祖大师,那个高手见面,废话不多,直接导入核心思想。他只问他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一个人有没有在修法华内观的思想,这句话一问就知道了。他答不出来。答不出来表示他没有在内观,他的心还是在修法。你今天修个念佛、楞严咒,明天修个什么布施、持戒。你的心都是向外追求一个法的力量来摄受你。所以你一听到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就答不出来。
当然,怀让禅师是很谦卑的,就留在六祖大师的座下跟他学了三年。学了三年以后他就开悟了。开悟以后六祖大师又问:你从什么地方来?他回答说:“说似一物即不中!”一念心性是离言说相的,它没办法形容。你说它是空,也不对,因为它离相。你说它是空,它还有个空的相状。它叫做清净!清净,严格来说,它不是染污,也不是清净,它是离相。你说虚空是什么相状?虚空没有相状。你不能说,哦,虚空是清净相。如果是清净相,它就是染污相的对立面了,就落入对立了。虚空,只能说它离一切相。离一切相,这个时候已经悟到了本体。
这个时候,六祖大师这高手继续问:还有修证否?这个关键了。就说你那个清净心是可以修证的吗?跟因缘所生法是有互动的吗?怀让禅师说:“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虽然是清净,离一切相,但是它怎么样?即一切法。这个关键了。
诸位!我们刚开始内观的时候,是莫向外求。对不对?内观真如,启动我们内心的即空即假即中,清净心,菩提愿。但是这个菩提愿到最后是怎么样?它可以跟外境互动,它一定能够把你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拉到最后“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还有修证否?修证即不无!就是有修证。所以《法华经》的空观的特色,它可以跟因缘互动,这是它的高明。
也就是说,你修《法华经》,等于是把解脱道跟菩提道一次修了;你不修《法华经》,你肯定在解脱道修行很久——从假入空,然后再从空出假,再发菩提心。所以,你本来是要三阶段修学,但是你修了《法华经》以后,你那个空性的智慧,它的好就好在哪里呢?它能够跟外境产生互动。它那个空,不会在面对人事的时候得到破坏。这个就是《法华经》的思想。因为它是本来的东西,它不是你通过修行去捏造一个相状,然后你住在这个相状。那这是个方便门。
所以,《法华经》认为应该是从内观而到外转,“以观心故”,一切的“恶觉不起”,“心数尘劳,若同若异,皆被化而转”。就是说,当我们开始先内观、随后启动清净心菩提愿以后,开始去转化外在的因缘。整个《法华经》就是说,你修空观的时候不怕,你不会偏空。因为它最后的空观一定会发起菩提愿,因为它是向内安住的。
我们整个《法华经》的修学,三个阶段:安住、观照、发愿。这个三个是一体的,同时的。
甲二、净土门。乙一、坚固信愿;乙二、圆满佛号。
我们看第二个,净土门。
前面的三阶段的修学,是讲到圣道,一种成佛之道。我们现在讲净土门。就是说,我学了《法华经》以后,对我念佛往生到底有什么帮助?我们来看看《法华经》跟持名念佛互相结合的好处在哪里。
乙一、坚固信愿 丙一、心性本具;丙二、随缘显现
先看第一个,坚固信愿。对我们往生的信心跟愿力坚固不可破坏。这地方有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
丙一、心性本具 分三:丁一、总明;丁二、别明;丁三、结劝
丁一、总明。
总明,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都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
这一段很重要,这个地方你要注意听。为什么?念佛跟《法华经》有关系,这个地方第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说,首先我们应该知道,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为什么对我们有加持力呢?你如果念一个阿罗汉,比如目犍连尊者,你念这个名号对你没什么加持力。我们为什么念其他的名号没有加持力,而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有加持力呢?
那当然,诸法因缘生,跟因地,就是这个名号是怎么来的有关系。你看到它是怎么来的,你就知道它最后的结果是怎么去的。因为这个阿弥陀佛的功德名号,无量光、无量寿,他一开始“皆本众生建立”。佛陀发的四十八愿,每一个愿可不是为自己而发的,他是为众生而发的;发了愿以后,把四十八种功德力放到一句佛号上。所以诸位!佛陀的功德为什么能够跟众生分享?你说阿罗汉,为什么阿罗汉的涅槃不能分享?说某某阿罗汉,要不我到你的涅槃里面跟你一起挤一挤,我进去你那个涅槃寂静跟你一起受用。不可以!阿罗汉可没有这种他受用的功德。他这个房子,他一个人刚好而已。
为什么佛陀的大般涅槃能够跟众生分享?为什么?因为他因地发的愿,他在修的时候就是为众生而修的。这个缘起就不一样。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名号为什么对我们有加持力?因为他的发愿就是“皆本众生建立”。这个因地很重要。他一开始就不是说:我五劫思惟、经过无量劫的修学,我可是为了自受用。佛陀可不是这个意思。每一个愿,每一个名号,佛陀的名号都是为众生而发的。这第一个,它是怎么来的?他为我们众生而发。
第二个,我们众生凭什么能够受用?他是佛法界,我是众生法界,即便佛陀把手伸下来,我们凭什么跟他感应?下面这句话很重要了。
“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众生法界跟佛法界,从因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因缘的角度,当然我们一天到晚起烦恼、造业,我们叫做惑、业、苦;佛陀是法身、般若、解脱。那是从因缘的角度。如果我们把因缘拨开来,把这些因缘都摄用归体。就是:佛陀,请您归零,您回到您的生命原始点,我们也回到生命的原始点。就是把众生法界跟佛法界从因缘所生法拉到原始点的时候,太好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是站在同一个平等的一念清净心的法界里面。这个就是为什么佛陀的功德可以让我们受用,因为我们跟佛陀有一个互通的渠道。这样听懂了吗?
听懂了以后我们就知道,这个佛号为什么操作起来每一个人的受用不一样。为什么说你念一句佛号,他也念一句佛号,阿弥陀佛的加持不一样呢?因为加持力是要有渠道的。佛陀要把功德送给你,你把渠道切掉了,你可不要说佛陀不加持你。就是说,诸位!谁离一念心性越亲近,谁就得到更多的功德。就是说,你不要怪你爸爸没有给你钱,你一天到晚离家出走,你就分不到财产。这样懂吗?你爸爸很有钱,但是你要待在家里面,关键啊!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功德的确是可以他受用,但是你要转他成自的时候,你要有渠道。就是,为什么佛陀功德能够输送给你呢?其实佛陀是很想把它输送给你,但是请你把输送的渠道的门打开来。你老是把这个门关起来,你可别怪佛陀不把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送给你。因为心佛平等,才有办法使令我们持名的人把佛陀的光明跟寿量转成我们受用。这句话是很重要的。
丙二、别明。
我们再往下看。
当我们得到弥陀的摄受以后,有两个好处。就是,当我们安住一念心性,然后带动一句佛号,这个时候我们有两个好处:
因为阿弥陀佛的这个名号是无量光义,他显现出来是一种空间的无量,所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神足通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见阿弥陀佛,又同时能够见十方诸佛;能够自度,又能够到他方世界普度一切。为什么?为什么当我们打开一念心性的时候,我们忆念佛号的时候,得到名号功德的加持?为什么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能够空间无障碍呢?因为阿弥陀佛的名号本来就有无量光义。阿弥陀佛把这个空间的无障碍的功德已经修了很久了,他放在这个佛号,我们是得到他的加持的。
第二个加持力来自于寿命的无量。前面是空间,这个讲时间的无障碍。所以极乐世界的人民能够当下就是一生补处,因为他寿命太久了。你不管怎么懈怠,你在这一期生命足够你修到等觉菩萨,你决定到此生即得成佛,至少到等觉菩萨,而没有经过死亡的阶段。
所以,当我们打开一念心性接受无量光、无量寿的时候,我们未来有两种功德:一个叫做无量光,一个叫无量寿。
丁三、结劝
这句话很重要,这是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的核心思想。请看结劝。
这一话,为什么《弥陀要解》让印光大师赞叹“古佛再来,重注此经,亦不高出此矣”?因为蕅益大师强调这个概念,说:离开一念心性,你很难去开显阿弥陀佛的功德;而离开阿弥陀佛的功德,我们也很难彻证本具的一念心性。“愿深思之,愿深思之!”就是你要好好想一想,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这到底存在什么微妙的关系!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到底什么关系?它们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我们净土宗有一个很大的盲点,我们没有一个人重视能念的心。你去问净土宗的人,你问十个,九个会回答说,我不管我心怎么样,反正阿弥陀佛你一定要救拔我,不管我起颠倒,不管我怎么回事。所以我们净土宗把佛陀定位作什么?他是有主宰性的!那就跟上帝思想一样了。就是上帝他不管你怎么回事,他一定可以救拔你。那你这种净土宗的思想,是违背佛教的诸法因缘生的。
诸位!诸法因缘生是通十法界的。凡夫法界,诸法因缘生;佛菩萨法界,诸法因缘生。没有例外!这是佛教的基本概念。所以你这种净土思想是有问题的。如果这样子,佛陀是无条件可以救拔你,佛陀不需要条件。如果佛陀不需要因缘就可以救拔你,那你怎么解释,那么多人念佛,为什么临终有人没有往生呢?说佛陀他有本事,即便你起颠倒了也没事,佛陀进入你的心中,把你的颠倒化解掉,照样把你带走。有这回事吗?
我们以前在读佛学院的时候,我们老法师很喜欢讲一个公案。诸位可能也听过,不过再复习一次也无所谓。说是上海有一个林居士,这林居士以前做买卖的。他后来年纪大了就不做了,就用这个钱盖了一个念佛堂,叫做怡园,就带大家一起共修,他自己也参加共修。后来晚年他就生病了。生病以后他知道他的时间不多了,他就说,我不要治了,请大家来帮我助念吧。大家因为他提供念佛堂,结了善缘,很多人来帮他助念。你看众生的心力不可思议,众生创造佛号,因为他本身也有念佛,就带动他心中的佛号。所以他的心跟佛号就产生一定的互动,心力带动佛力,佛力加持心力,他已经进入一种良善的心力佛力的循环。所以他脸色是安静的,是安详的,感觉到他心跟佛号是相应了。
但是,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他娶了两个老婆,他对那个小老婆是有一点感情的。那小老婆一来就开始哭啊闹啊。她说你不能死啊,你一死我以后日子可怎么过?这句话一讲就触动他的感情了。触动他感情以后,太多我们就不说,后来反正他就变成一只小狗,就跑到香港去。后来他托梦给他儿子,他儿子就依止梦境,把他这只狗找回来,送到倓虚老和尚的道场去放生了。
诸位!我们看这个林居士,他临终的时候有两个阶段。他前半段佛号念得不错的,说实在。如果他的小老婆不出来搅局的话,合理地推论,他是可以往生的。但是按照印光大师的说法,你不能怪别人,你只怪你功夫不够。谁叫你只有事修没有理观呢?就是说,谁叫你的正念如此脆弱呢?你不能够假设临命终的时候是没有人干扰你,这样子不可以的。因缘所生法错综复杂,你不知道你过去跟谁结了多少善缘、恶缘。
我觉得林居士他犯了一个毛病。我觉得他对阿弥陀佛是有皈依的心,但是他没有理观的智慧,也就是说他的正念是向外追求而来的。
诸位!你不管什么东西,你的功德、你的正念,只要是向外追求而来的,你就没有主动权了。就像经典说的,你是借来的。你每一次的修行,都是在没有人干扰你的情况之下建立正念,你都是到了佛堂,把冷气打开,把电话关掉,然后建立你的佛号,可以理解。但是你没有理观的智慧,你这个正念是非常脆弱,稍微一点风吹草动你就被破坏了。如果你多了《法华经》的思想,你一开始就不要从因缘上建立,是内观,启动你一念心性,安住清净心,发起菩提愿,最后皈依阿弥陀佛。你如果是从内观建立起的正念,它是不容易破坏。因为它跟因缘是没关系的。
所以,为什么蕅益大师说佛号跟心性有关系?如果你对心性是完全陌生,也就是说,你从来没有启动你自心的功德力,你只是靠一种皈依的念头来带动佛号,那你最好保佑你自己临终不要有障碍。如果你完全没有理观,完全事修,那你就好好地忏悔业障,广修福德,然后求阿弥陀佛说,临终千万不要有障碍出现,因为我经不起考验。你经不起考验,你只能这样子。那怎么办?你完全事修嘛。
所以我们要建立一种坚固不可破坏的正念。就是说,离开了一念心性,你很难去感受到弥陀的功德;而离开了阿弥陀佛的功德,你也很难去成就自性的功德,而这两个是互动的。如果你现在提起佛号还是向外攀缘的:我去追求一个佛号的功德来救拔我,你的佛号是非常脆弱的;你这个佛号如果是通过内观以后,发自内心,把佛号拉到你一念心性,站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提起佛号,你这个佛号是坚固的,谁来跟你都没关系。
所以,你今天学《法华经》跟没有学《法华经》,有两个差别:第一个,坚固非坚固;当然还有后面圆满非圆满。我们下面再说。